close
故事從一場車禍開始。
三十六小時,是實驗的採樣時間。
實驗的方法,是把此時的洛杉磯切開,尋找環環相扣的幾場故事。

這部片沒有真正的男女主角,每一個故事每一道情節其實都環環相扣,
雖然縫合的部分有些刻意,但不由得佩服各個場景交接的圓融,針針線線繡出人與人之間的緊張。

種族歧視,其實只是一個表徵,不僅是白種人對黑種人,
黑種人與黃種人,甚至黃種人與黃種人,處處都是緊張。

不是每一個歧視人的都趾高氣昂,
檢察官夫人每一天都活在恐懼與生氣之中,想來日子也不好過。
不是每一個歧視人的都生來怨憤,
騷擾導演夫人的警察受困於久病的父親,緊要關頭時仍願捨命救人。
不是每個反對歧視的人都是莫大善人,
檢察官為了黑人選票可以嫁禍給無辜的白人。
不是每一個容忍歧視的人都能忍氣吞聲,
導演居然忽視搶他車的黑人,卻對著荷槍實彈的白人警察怒吼。
不是每一個忽略歧視的人都能開心快樂,
奪車的黑人因為忽略自己的險境而命喪槍下。

在這緊張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有所隱忍,有所妥協,
黑人警察為了弟弟妥協隱瞞事實,卻在弟弟過世後依然遭到母親的誤會。
波斯人買槍想保衛自己的家人與店,卻因為不修門與被誤認為阿拉伯人而讓店毀於一旦。
鎖匠努力生存在動亂與歧視的社會,卻讓自己的女兒被難以溝通的波斯人開了一槍。

這些都是我們能夠想像的種族歧視情節,但編劇卻著實令人讚賞,
你永遠猜不著在這通俗的劇情中,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起先我猜測最善良的鎖匠會死,但死的卻是看似不怎重要的奪車黑人。
小女孩撲身去擋子彈的那一刻,幾乎都要被這常見的劇情感動了,回頭卻發現,
波斯人的手槍裡,放著他女兒替他裝上的空包彈。

每個人都得到了開脫,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存之道,即便多麼渺小。
因騷擾案幾乎破裂的導演夫婦最後還是合好,
檢察官夫人發現傭人其實是她最親近的朋友,
波斯人驚訝激動於所謂"神蹟"的出現,
鎖匠抱起女兒,寧可相信瞎掰的防彈斗篷針有其事。
雖然明天子彈還是會在路上橫飛,雖然所有歧視明天還是繼續發生。

故事的最後又是一場車禍,想跟我吵架,就說英文吧!
黑人與韓國人這樣大聲吵著。
沒有解決種族歧視的方式,這麼複雜的問題豈是一部電影能夠解決?
人和人之間已經隔著太厚重冰冷的東西了,
以至於每一次接觸,都那麼敏感而引起衝擊效應。

片頭的旁白,是動人的,破英文不善翻譯,在這裡就原文附上:

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ee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