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管人丁人管財」是有名的風水俗諺。對於靠山居住的客家人來說,聚落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更是緊密。舊時聚落搬遷必經的「牽龍」儀式,在日落後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穿著華麗紅袍的道士揮著木劍跳起媲美雲門的舞蹈,無論是姿態或是儀式流程,充滿了屬於客庄的山靈色彩。



其實,山林萬物都各有神靈守護,起伏有緻的山稜線,正象徵風生水起的龍脈走向。早期社會講求勞動力,建新屋、起新厝前,少不得請地理師推出家族與山脈最相合的分金線,房屋以此線為中軸而建,便能保世代男丁旺盛。然而,工程進行中的一磚、一瓦、一敲、一鑿,都會驚動五方五土的龍神,所以,牽龍儀式的真意,就是要將受工程驚擾而離開的神靈「請」回,繼續保佑這塊福地。

送白虎 冷凝肅殺

除了合風水的地理師,操作儀式的道士也是牽龍的靈魂人物。好日子的前一天傍晚,用過晚餐後,地上擺放的紙龍、紙白虎與米龍就已準備就位。首先得送走此地的煞氣,道士舞弄著七星寶劍抵住白虎,包上符咒以米篩蓋頂,迅速奔至離聚落最近的河邊作法焚化,灑上米鹽驅邪並將紙灰放水流。為恐猛虎出閘,婦幼紛紛走避,即使男丁也必須背向道士,氣氛冷凝肅殺的「送白虎」,替牽龍儀式起了頭。

牽龍 暗夜颼颼

白虎已化,緊接著道士率領家中男丁摸著夜色出發。挑著裝有水與貢品的匾儋
,前往鄰近山區,風水師算出最利本家發展的龍脈之地,恭請龍神依附於紙龍。回程時,生肖屬龍的男丁緊抱著龍神附體的紙龍,其後牽出一條綿長的紅線,家族男丁依序牽握於後再度返家。這段路程有時往返就要兩、三個小時,返抵家門時,月正高掛,時辰也跨越了午夜十二點鐘。

指龍擺回原位後,準備的器物均已獲得神性,道士會把米龍身上的米粒與銅錢分發給家人,意在常保食、財無虞。儀式的空間轉到屋後,挖一個一尺多深的龍井,埋入紙龍火化、再放入裝著米龍頭的缽;灑上龍水、覆上土,這塊屋後半圓形的小空間,便成了旺族添丁的「化胎」之地。

安龍 現代社會仍沿用

至此,虔誠捻香祭拜,代表龍神已請回家中。按照客家習俗,天公在外、祖先牌位利於神中正中央、而龍神,則安置於神桌下方,嵌顆紋路平整漂亮的十頭,擺上敬神茶的酒杯,早晚一炷香供奉即可。講究些的人家,則會擺放小巧可愛的神壇小桌,形成神桌之下又有迷你神桌的有趣情景。

繁複的牽龍儀式多達近二十個環節,依各地習俗不同而各有權宜。但現代都市遠離山脈水源,公寓也無法直踩土地,難道就從此斷了傳統嘛?可不。我們請教了對風水甚有研究的彭啟原老師,他說,其實在都市公寓空間也有簡化之計-不爬山、不挖井,只保留安龍儀式。道士用桃弓柳箭向四方做出射姿,象徵將梁柱中的蛀蟲殺死,期許房屋結構堅固、耐用。

時至今日,或許並非家家戶戶都如此渴求添丁,但牽龍儀式牽動百年客家人心的,卻是老祖宗在自然中謙遜作「客」的萬般尊重。

本文刊登於2010秋季號《台北市客家文化季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ee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